目无全牛的典故 2014-12-16
厨师给梁惠王宰牛。手所接触的地方,肩膀所倚靠的地方,脚所踩的地方,膝盖所顶的地方,哗哗作响,进刀时豁豁地,没有不合音律的:合乎(汤时)《桑林》舞乐的节拍,又合乎(尧时)《经首》乐曲的节奏。 梁惠王说:嘻,好啊!(你解牛的)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?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:我所追求的,是(事物的)规律,(已经)超...
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故事 2014-12-16
成语解铃还需系铃人就出自南京清凉山上的清凉寺。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。据明代瞿汝稷所编佛家禅宗语录《指月录·卷二十三》记载:南唐时金陵清凉寺(既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)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,他性格豪放,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,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,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。 有一次,法眼在讲经...
庸人自扰的故事 2014-12-15
唐睿(ruì)宗时,有个叫陆象先的人。他为人宽容,才学很高,办事干练,素有威名。有一年,陆象先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。到任后,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。即使对于犯罪的人,也不轻易动刑,而是讲道理以德服人。他的助手司马韦劝他说:你应该用严厉的刑罚建立自己的威望。不然,这里的百姓就会轻慢你,就没有人怕你了...
要言不烦的故事 2014-12-15
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叫管辂(lù)的人,非常精通占卜之术。他有一个好朋友叫何晏,是个玄学家,精通《老子》《庄子》与《周易》,喜谈玄理,是魏晋时清谈之士的领袖人物。西晋人陈寿在《三国志 管辂传》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: 有一次,管辂邀请何晏到家中做客,一起谈论《易经》义理,谈...
一目十行的故事 2014-12-15
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,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,从小聪明伶俐,四岁开始识字读书,到六岁时,已经会写文章了。 儿子这么好学,梁武帝当然很高兴。有一次,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,考考他。萧纲毫不怯场,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。不一会儿,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、辞藻华丽的骈文。梁武帝一看,不由喜上眉梢:你这孩子呀,真是我们萧家...
阳春白雪的故事 2014-12-15
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。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,就把宋玉找来问道: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!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? 宋玉答道:先让我说件事吧!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。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《下里巴人》,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。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《阳阿薤露》,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。...
义无反顾的故事 2014-12-15
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,叫司马相如。他自幼好学,会击剑,会抚琴,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,他写的《子虚赋》、《上林赋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,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。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,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。 公元前130年,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。 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,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,引起了当地...
量体裁衣的故事 2014-12-15
明朝嘉靖年间,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,他裁制的衣服,长短肥瘦,无不合体。一次,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。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,又问:请教老爷,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?御史大夫很奇怪:你量体裁衣就够了,还要问这些干什么? 裁缝回答说:年青相公初任高职,意高气盛,走路时挺胸凸肚,裁衣要后短前长;做官有了一定年资,意...
牛衣对泣的故事 2014-12-15
西汉时的王章字仲照;家里非常贫穷,年轻时在长安大学中求学,和妻子住在一起,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。 有一次,他生病,没有被子,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。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,人们称它为牛衣。王章蜷缩在牛衣里,冷得浑身发抖。 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,哭泣着悲戚地对妻子说:我的病很重,连盖的被子都没有。看来我...
囊萤照读的故事 2014-12-15
车胤小时候家里很穷,家里吃饭都吃不饱,他的父母总是先说吃饱了就是让他多吃点,可是他只要听到父母说吃饱自己也说吃饱了,还说要趁着天亮多看书。他看家里的养儿总是吃青草,自己也去尝尝,哪知道会那么难吃。 有一次快过年了,母亲说家里没有钱,就是苦了大的也不能苦了小的,也应该给孩子添新衣服。可是那时候正值雨季,又要修房子,...